
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盛朝迅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縱深演進、大國博弈日趨激烈的時代背景下,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以下簡稱“四鏈”)深度融合,已成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的重要抓手。《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這一戰略部署并非簡單的要素疊加,而是要構建創新引領產業、產業吸引資本、資本集聚人才、人才支撐創新的良性生態循環,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支撐。
“四鏈”深度融合的內涵與內在邏輯
“四鏈”融合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創新鏈是引領、產業鏈是載體、資金鏈是血液、人才鏈是根基,四者相互依存、相互賦能,共同構成了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完整生態系統。“四鏈”深度融合的本質是要素資源的高效流動、精準匹配與相互促進,只有厘清各鏈條的核心功能與內在關聯,才能實現從“單點突破”到“系統協同”的轉變。
創新鏈作為科技成果從產生到應用的完整鏈路,貫穿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中試放大、產業化等關鍵環節,涵蓋科學家、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大科學裝置、檢驗檢測機構、中試平臺、孵化器、加速器、企業、政府和金融機構等眾多主體,是驅動產業升級的技術源頭,能夠為產業鏈升級提供支撐,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在數智技術廣泛滲透的今天,科學向產業的直接轉化進程加快,創新鏈的價值已從單一技術研發轉向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突破,需要整合多學科資源和技術力量,推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前沿領域形成顛覆性創新合力。
產業鏈是創新成果落地的重要載體,涵蓋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銷售分銷、售后服務等全價值鏈環節,涉及礦產資源和原材料供應商、能源提供商、交通和信息等基礎設施提供商、零部件制造商、關鍵設備提供商、研發機構、系統集成者、加工組裝者、采購商、零售商、品牌商等眾多主體,其核心功能是通過資源整合與分工協作,將科技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當前全球產業鏈正經歷深刻重構,我國產業面臨向中高端躍升與安全穩定保障的雙重任務,亟須通過創新賦能推動產業鏈升級。
資金鏈是“四鏈”融合的金融血液,其核心作用是實現資本在創新與產業各環節的優化配置,涉及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各類資金管理機構、證券交易所、債券發行機構、小額貸款公司、企業投融資部門、城投、產投、創投、投資者、監管機構等眾多主體和流程。資金的本質是逐利,可能造成經濟失衡和放大風險,具有風險性。資金在金融體系空轉,或在金融機構與大企業之間小范圍循環,也會影響實體經濟運行績效,但資金對于經濟和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具有高風險、長周期、技術不確定性大的特點,既需要支持基礎研究的“耐心資本”,也需要助力成果轉化的“成長資本”,更需要推動產業化擴張的“產業資本”,“四鏈”深度融合會使資金鏈成為助力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發展的天使之手。
人才鏈是“四鏈”融合的核心根基,涵蓋技術研發、經營管理、創新創業、融資投資、技能操作等各類人才的培養、引進、使用、激勵與成長,涉及大學、職業教育等各類教育機構、企業和政府等各種干事創業平臺以及人才管理部門等,其核心價值在于為創新與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成就事業、催生產業、引領發展,人才是關鍵。隨著創新范式的深刻變革,復合型、跨界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人才鏈的建設重點已從數量積累轉向結構優化與效能提升,充分激發各類人才活力,更好助力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發展。
“四鏈”融合的現實基礎與面臨難點
近年來,在政策引導與市場驅動的雙重作用下,我國推動“四鏈”融合發展取得顯著進展,創新生態持續優化,產業競爭力穩步提升,但仍存在諸多堵點難點。
創新鏈方面,我國已構建起覆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創新的完整創新體系,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量子通信等領域實現了一批重大技術突破,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日益突出,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不斷完善,科技進步貢獻率已提高至60%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46.3萬家。但創新鏈與產業鏈銜接不暢問題突出,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原始創新成果往往缺乏明確的產業化導向,產學研之間信息不對稱、利益分配不均,概念驗證、中試平臺等關鍵環節存在短板,創新成果轉化率偏低。
產業鏈方面,我國已形成門類齊全、規模龐大的產業體系,為創新成果轉化提供了廣闊空間。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新能源汽車、光伏產品、鋰電池等產業產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8%,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但產業鏈整體大而不強,附加值偏低,存在短板和薄弱環節,全球話語權有待提升。
資金鏈方面,我國已構建起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科創板、創業板為科創企業提供了直接融資渠道,信貸、股權、債券等多元化融資工具不斷豐富。但資金鏈對創新的支撐仍存在結構性缺口,風險投資行為偏向短期化,缺乏對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發等長周期領域的耐心資本支持。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出于風險控制考慮,對科創企業信貸投放謹慎,長期穩定的貸款供給不足。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協同效應尚未充分發揮,股權融資、債券融資等工具對中小科創企業的覆蓋不足,資金配置效率有待提升。
人才鏈方面,我國人才隊伍規模持續擴大,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首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優化,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逐步健全,為產業發展輸送了大量技術技能人才。但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仍存在脫節現象,部分新興領域人才供給不足問題突出,跨界復合型人才稀缺,難以適應協同創新的需求。此外,“四鏈”融合的政策協同機制不夠健全,部門之間、地區之間存在政策碎片化現象,缺乏統籌規劃和有效銜接。
促進“四鏈”深度融合的路徑與保障措施
“四鏈”深度融合是一項系統工程。“十五五”時期,促進“四鏈”深度融合,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以系統觀念統籌各方資源,聚焦關鍵環節,健全協同機制,優化創新生態,推動“四鏈”從“物理疊加”向“化學反應”轉變,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良性互動,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構建創新鏈與產業鏈雙向奔赴的協同機制。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是推動“四鏈”深度融合的主要路徑。一是建立產業需求導向的創新選題機制。常態化梳理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需求清單,明確不同階段的攻關目標和重點任務,在重大科技項目的立項、評審、驗收等環節充分發揮企業作用,確保創新成果能夠滿足產業實際需求。二是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加快建設概念驗證、中試平臺、技術轉移中心等成果轉化載體,為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提供全流程服務。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政府采購、首臺(套)保險補償等政策,為新技術新產品提供應用場景,加速技術迭代升級。三是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支持大企業開放創新資源、共享應用場景,與中小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格局。
打造適配創新與產業發展的資金鏈支撐體系。優化資金配置結構,強化資金鏈對創新鏈產業鏈的精準賦能,是“四鏈”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大耐心資本供給。推動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盡快落地,吸引帶動地方、社會資本通過市場化方式投資種子期、初創期企業,建立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容錯評價機制,支撐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二是創新金融服務模式。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開發信用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訂單融資等特色金融產品,滿足科創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資金需求。推動多層次資本市場協同發展,拓寬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等融資渠道。三是優化資金使用效率。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經費使用自主權,推行“包干制”等管理模式,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
建設與創新產業需求精準匹配的人才鏈。強化人才鏈的支撐作用,打造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是“四鏈”深度融合的關鍵變量。一是動態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健全行業人才需求預測及緊缺人才信息發布機制,引導高校和職業院校根據產業需求動態調整專業設置。二是加大高端人才引育力度。圍繞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制定個性化引才政策,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引進一批海內外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三是促進人才自由流動。打破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的人才流動壁壘,推動人才在不同創新主體間雙向流動。
健全“四鏈”融合的政策協同與生態保障機制。優化創新生態,健全政策協同機制,是“四鏈”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撐。一是強化政策協同發力。聚焦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科技金融和人才支撐等重點環節,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形成完整科學的政策鏈,促進各政策工具協同發力。二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管理、服務全鏈條體系,嚴厲打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為創新提供法治保障。三是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吸引全球創新資源,提升“四鏈”融合的國際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