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十五五’時期,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這是根據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內外環境變化和目標任務要求作出的重大部署,體現了我們黨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和對時代發展大勢的精準研判。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科技創新成為大國博弈的主戰場。我國在部分領域已從“跟跑”轉向“并跑”甚至“領跑”,但在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方面仍存在短板。面對一些國家的“小院高墻”“脫鉤斷鏈”,“十五五”時期,如果不能在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就可能面臨長期外部技術依賴的風險,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陷入被動。我們必須把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戰略基石,不斷塑造發展新優勢、開辟發展新賽道、構筑未來發展新動能,進而贏得應對百年變局的戰略主動。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階段、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存在顯著差異。堅持“因地制宜”的科學原則,才能有效破解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標準化”與“差異化”難題。發展新質生產力,絕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一哄而上、盲目鋪攤子上項目,更不能脫離實際追求“齊步走”“搞一種模式”,而是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立足本地產業基礎和發展優勢,實施差異化發展策略。讓能“創”的地區當好“排頭兵”,率先探索創新路徑;讓能“轉”的地區走好“升級路”,實現傳統產業提質增效;讓能“融”的地區打好“特色牌”,以差異化競爭贏得發展先機。通過先立后破、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構建起既統籌全局又彰顯區域特色的生產力布局。
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重要標志性指標就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要求“十五五”時期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面對傳統生產力的資源環境約束趨緊、人口紅利消退、邊際效益遞減等“天花板”效應,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牽一發動全身”的戰略支點,就是要以先進生產力的“質變”帶動發展動力、發展效率、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上取得實質性、突破性進展。“十五五”時期加速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關鍵在于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在此基礎上,統籌謀劃全國各地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的科學定位,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避免陷入“內卷式”競爭,從而全面提升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韌性和安全性。
“十五五”時期,我們要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引領,精準破解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堵點和卡點,從制度層面為科技創新、要素流動以及成果轉化提供堅實保障。新型生產關系的調整與完善,同樣需要堅持因地制宜,并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制度框架下協同部署。國家層面加強頂層設計,明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國家隊”布局;省級層面強化統籌協調,避免重復建設;市縣層面聚焦落地轉化,打造特色應用場景。通過“全國統籌—區域協同—地方落實”的分級架構,形成“基礎研究在中心城市、成果轉化在都市圈、規模化生產在產業基地”的梯度分工格局,實現創新資源的高效配置,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切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經濟課題,更是一個關乎國家長遠發展和綜合競爭力的戰略命題。“十五五”時期,我們要遵循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充分激發各地區、各部門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將“因地制宜”這一科學原則貫穿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全過程、各領域,在差異化布局中凝聚整體合力,在新質生產力的澎湃浪潮中搶占先機,贏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主動,為高質量發展續寫嶄新篇章。